<tt id="twxkg"><pre id="twxkg"></pre></tt>
    <tt id="twxkg"><form id="twxkg"></form></tt>
    <input id="twxkg"><button id="twxkg"></button></input>
    1. <rt id="twxkg"><meter id="twxkg"></meter></rt>
      <rp id="twxkg"><meter id="twxkg"></meter></rp>
      1. <strong id="twxkg"><span id="twxkg"></span></strong>
      2. <cite id="twxkg"></cite>
        定制熱線:

        崗亭

        當前位置:崗亭新聞 > 崗亭資訊 > 東莞:垃圾房垃圾分類“痛”在何處?

        東莞:垃圾房垃圾分類“痛”在何處?

        文章出自: 責任編輯: 作者:垃圾房 訪問量:0 發表時間:2021-01-14 22:23:37

        東莞:垃圾房垃圾分類“痛”在何處?

        今年5月,《東莞市生活垃圾分類三年行動方案(2020-2022年)》出臺,東莞正式進入生活垃圾“分類時代”。半年多過去了,垃圾分類推進如何?既定的年度目標是否達成? 連日來,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深入全市各地發現,東莞的生活垃圾分類雖在艱難中起步,但正有序推進。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幾乎實現全覆蓋,各大小區、社區、學校、商超等,亦有了實質性動作。不過,縱觀整個分類工作,尚存在上熱下冷、引導不夠、機制不活等諸多問題

        在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共事業管理系副教授張雯聞看來,這些問題的背后,主要在于城市基層社群治理觀念有待進一步轉變。一方面,必須構建政府指導、社區參與、市場協助的多主體參與垃圾分類和治理的格局;同時,還應該以體制機制為重要突破口,多管齊下,真正實現“以人為本”。

        上熱下冷,便民舉措有待加強

        位于東莞莞城運河邊上的“田禾.塞納河畔”小區,是東莞推動生活垃圾分類較早的生活小區之一。 從今年7月開始,塞納河畔物業管理部門就正式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宣傳。走進小區,關于垃圾分類的宣傳標語隨處可見,而集中投放點,主要擺放著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回收桶。平時,垃圾桶都上了鎖,只有到了定時投放的時段,才會由引導員來打開。“廚余垃圾占了七成以上,剩下的大多都是其他垃圾。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非常少,可回收的大家都拿去賣錢了。”物業經理羅強告訴記者,整個小區共8棟住宅樓,常住600多戶,共約2000多人。

        以前,每個樓層都設置有垃圾桶,撤桶之后,小區共設有3個定時投放點,以及一個誤時投放點。“每天的垃圾量約有五六十桶,每桶大約200公斤。”羅強說,才開始撤桶時,小區居民確實不太理解,抵觸情緒比較大,有的甚至直接就把垃圾丟在了樓層原先擺放垃圾桶的位置。經過一段時間的宣傳和習慣的培養,居民們逐步開始理解并接受。

        11月28日上午10時許,記者在塞納河畔小區誤時投放點見到,誤時點一共設置了四個不同顏色的垃圾桶,不少小區居民前來扔垃圾,有的已經將垃圾分好了類,有的還是直接一個包裝。“我確實不是很清楚具體分類的規則,你們說怎么投,我就怎么投。”一名陳姓阿姨告訴記者,生活垃圾分類以來,小區定時投放點會有物業人員引導,但誤時投放點是24小時開放的,沒有引導員值守,很多時候大家還是直接投進了“其他垃圾”這個垃圾桶。

        “現在分為四種垃圾,難道我們家里還要分別擺四個不同的垃圾桶?”陳阿姨坦言,起初對垃圾分類不是很支持,給生活帶來一些不便,后來看了小區的宣傳單,覺得這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。她建議,相關部門和物業,應該給居民們更為詳細的指引,以及分類訣竅培訓,這樣大家會更得心應手。記者走訪發現,諸如陳阿姨這樣的居民不在少數。一方面,他們認為分類給生活帶來一定影響;另一方面,他們也覺得必須要推進這項工作。

        垃圾房

        近一個月以來,記者接連走訪了東莞市直機關、事業單位、社區、物業小區、商超、學校、企業等場所,包括市直機關和事業單位在內的公共機構,生活垃圾分類覆蓋面最廣,推進的力度也比較大;而企業和工業園區方面,則進度較為緩慢。以市直機關集中辦公場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為例,市行政辦事中心和市民服務中心建立的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臺賬顯示,今年9月份市行政辦事中心回收紙皮395公斤、報紙35公斤、廢水瓶8公斤,10月份這三項數據分別增加到1126公斤、354公斤和41公斤;市民服務中心僅“可回收物”一項數據,就從今年8月份的89公斤增至10月份的899公斤。

        “這是典型的‘上熱下冷’現象,原因就在于我們的分類工作,還不太便民!”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共事業管理系副教授張雯聞認為,不便民是表象,背后有多個深層次原因。首先,城市基層社群治理觀念有待轉變,如何真正做到以人為本,加強人性化舉措,值得施政者思考。其次,垃圾分類治理的基礎制度建設不夠,這又包括兩方面:軟的制度規約,仍不規范,有待發展,因而使得基層等等看看,不主動作為;硬的配套制度建設不夠,許多基層社區缺乏轉運車輛和人手,只能在有限資源前提下盡可能尋找一個高效空間,結果就是不便民。

        “有人(引導員)在這里,投放就好一點,只要沒人在,大多都在亂投放!”11月26日下午3點,看著投放點內的垃圾桶,羅姨一聲嘆息。她是東城火煉樹社區的一名引導員,她的工作崗位就在火煉樹社區居委會旁邊的定時投放點,上班分三個時間段:上午7點到9點,中午11點到下午1點,下午5點至晚上8點。羅姨告訴記者,投放點目前還是全天開放的,她也只在上班時間才到崗,很多人對垃圾分類不了解甚至抵觸,大家投放還是一包扔過來。“我們目前引導大家,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還是要分開投放,至于有害垃圾部分,確實是一個難點。”

        記者現場也發現,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這兩個桶,幾乎都是空的。大家把垃圾幾乎都投在了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兩只桶內。

        東城火煉樹社區是東莞中心城區典型的城中村。整個社區8000多戶,共2萬多人,本地戶籍僅900多戶、1500多人,絕大部分都是外來人口。整個社區0.6平方公里,共設置了11個定時投放點。“我們這兒餐館多、出租屋多、流動人口多,推進分類工作存在很大難度,其中最為困難的就是人手問題。”社區黨工委副書記羅素光坦言,自8月開始推進生活垃圾分類以來,社區成立專門的工作小組,會同城管部門派駐的工作人員一道,分別從宣傳、培訓、監督等各個方面著手,但總體而言落實得一般。不過,最為亮點的是廚余垃圾收集,社區內所有餐館都會將廚余垃圾送到指定地點,每個月10多噸生活垃圾中,有一半是廚余垃圾。

        垃圾分類房

        “首先是大家的意識有待提高,其次就是專門的引導員難招。”羅素光分析說,社區經過動員,在社區群眾中,一共招募了數十名引導員,對其中50多人進行了培訓,其中30多人上崗。這其中,有的是兼職,有的則是專職,但后來,很多人辭職不干了,主要原因是待遇太低,時間戰線拉得太長。“每月4000元左右,幾乎全天都要耗在這里。”

        后來,社區發布了多次的招聘廣告,但應聘者寥寥無幾。“有的人是嫌待遇低,還有的人是對這份工作有誤解,認為跟垃圾打交道,面子上過不去。”羅素光認為,還是要從意識上改變大家,同時加大投入。目前,社區每月就垃圾分類的開支約5萬,主要花在宣傳和引導員工資上,資金有點捉襟見肘。為此,社區打算改變策略,從社區干部、黨員、志愿者以及居民代表著手,同時對二手房東建立獎懲機制,全村499棟房屋,絕大部分都在二手房東手上。“我們一共有145名二手房東,只要把他們動員起來,做得好的獎勵,不好的懲罰,在源頭上解決問題。”

        引導員在垃圾分類中的關鍵作用,莞城城管部門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。“目前,我們莞城由財政出資,統一招聘116個桶邊引導員,每個小區按照每300-500戶配備一個引導員的標準開展現場分類指導和政策宣傳,年底就可以全面到崗。”東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莞城分局相關負責人黃耀棠表示,街道內116個定時投放點的桶邊引導員,全部由政府財政投入,通過現場桶邊引導模式的示范引領,以點帶面,深入推進各小區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,專職桶邊引導員的上崗,將會切實提高居民的參與率和準確率,力促分類的真正落地。

        機制不活,市場化程度較低

        東莞生活垃圾分類尚處于初步階段,如何理順機制,并加強相應保障,已成當務之急。記者走訪發現,就目前而言,由于缺乏強制性的政策法規,導致很多地方的推進遇到阻礙;同時,市場化機制尚在完善之中,政府一家“唱戲”,資金面臨一定的壓力。

        位于旗峰路的萬科城市廣場,是東莞首批推進垃圾分類的商超代表。廣場內的每個餐飲單位,都分別設置了一個廚余垃圾桶,每天下午2點半到4點半、晚上10點到11點半,廚余垃圾全部定時投放,目前所有的商鋪、餐館等,100%實現了分類回收。“一方面我們加強宣傳引導,另外一方面,我們也在制度上加強了保障,每個入駐的鋪位,都必須跟我們簽訂保證書,必須嚴格按照商場的規定來,否則就得接受懲罰。”城市廣場相關負責人黃肇勛透露說。目前他們已經開出了一張罰單。商場內一家精品店,沒有按照規定和指引投放生活垃圾,剛好被巡查員發現,經過調取監控錄像等手段,精品店也只能接受懲罰。“罰款也就100元,但是全商場通報,起到了震懾效果,從此以后再也沒有出現亂扔亂放的了。”

        以類似“鄉規民約”的方法,來約束商場內的店鋪,萬科城市廣場這一招著實見效了。“但這僅僅只能用在店鋪身上,對于廣大流動的客人,我們也就沒辦法了。”黃肇勛坦言,因為東莞沒有相應的法規體系作為支撐,對于垃圾分類目前只能是宣傳引導。東莞市機關事務管理局一名工作人員也表示,雖然公共機構的分類做得還不錯,但由于制度缺位,也出現一些不愉快的事,他呼吁,政府層面應該趕緊出臺相關約束監督機制。

        采訪中,包括小區物管、社區干部等均在叫苦,因為垃圾分類需要多方面的投入,而目前市場化的程度又偏低,導致他們在經費上有點吃力。火煉樹社區的羅素光就告訴記者,自8月份以來,已經投入30多萬用于垃圾分類,雖然其中有一部分是政府財政支出,但社區也因此背負了額外的開支;萬江金地風華公館物管相關負責人也表示,對于投放點的改造、分類宣傳、引導員培訓等,對于物業而言都是一筆不小的數目。

        對此,張雯聞建議,相關部門在轉變基層社區治理觀念的前提下,圍繞垃圾分類,加強基層社區治理能力,構建政府指導、社區參與、市場協助的多主體參與垃圾治理的格局;同時,以體制機制為重要突破口,在硬件上,持續完善垃圾分類治理投入機制,積極引入市場參與垃圾處理,盤活垃圾產業處理全產業鏈,實現多方共贏的垃圾治理新格局;軟件層面,參照國內外走在前面的城市,結合自身實際,探索創新垃圾分類治理的管理機制。

        記者手記:念好“分類經”,考耐力更考智慧

        垃圾分類,對東莞大多數人而言是個新事物,但在國際上,已經走過了數十年的歲月。過去的四五十年,包括歐美、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在內,根據自身的實際,已經有了多方面的探索。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,如何對標先進,根據咱們的實際,念好自己的這本“分類經”,可以說考耐力,更考智慧。

        耐力,自不必多說,生活垃圾分類成功與否,市民的習慣培養至關重要,不可能一蹴而就,而是久久為功之事;說到智慧,需要做的文章就太多了。

        首先,在市民習慣培養上,如何從“要我分”轉變成“我要分”,除了大力宣導,更應建立一系列獎懲機制,無論是主管部門還是物管部門、社區管理者等,都應該多動腦筋。比如,在有害垃圾的回收上,由于這些有害垃圾的量在家庭中占比很少,是否可以通過“積分換管理費”“積分換停車費”等方式,動員小區居民,將廢棄電池、燈泡、藥品等,主動送到回收點?

        其次,在軟硬件的投入上,可否建立可行的運行機制,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垃圾分類,平衡好政府、企業、市民等多個主體之間的利益,以改變主管部門唱“獨角戲”的尷尬。以物業小區為例,相關部門制定好“游戲規則”,物管是否能就小區的垃圾回收自行招標或者處理?比如可回收物的收集,能否通過這類垃圾的變現,反哺其他工作的開支?

        與此同時,宣傳和發動上,應該多運用互聯網思維,多方發力施巧勁兒。比如,圍繞學生這個團體,就應該重點切入,多開展互動,讓垃圾分類從小深入人心,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,一個家庭可以帶動一個家族;又如,東莞人口倒掛嚴重,針對外來人員和出租屋(二手房東),是否可以有針對性地拿出一些舉措,既改變思維和習慣,又能提供便利和實惠。

        總之,讓生活垃圾分類成為一種時尚,而不是大家的生活負擔。

        關鍵字: 垃圾房 垃圾分類房 垃圾房廠家


        上一篇:垃圾分類房垃圾分類榜單出爐
        下一篇:2020重慶垃圾房生活垃圾分類“成績單”來了
        QQ咨詢 商橋咨詢
      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√